777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章大宋的马政(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史进坐镇大营,这一战虽然只是一个局部的前哨偷袭,但是他也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压上了,这三万骑兵那可是他的命根子,从开战以来,他几乎是每一战都是依靠骑兵打赢,要是骑兵没了他都就只能依仗水师能建立奇功了。

不过史进并没有觉得自己会有宋江那种主角模板,几十万大军的围攻被他砍瓜切菜的就收拾的差不多,然后还能擒获对方的主将。

史进也很羡慕那种只要是被俘虏的敌将宋江动动嘴皮就能招降,但是轮到自己身上,先有一个种师道后来又一个闻焕章,这两个人无论史进说破嘴皮子,那是一点投降的意思都没有,其他宋军将领也是,投降的也不到三分之一。

占领了整个山东之后,史进原本以为以大宋的马政水平,怎么得也能收获个几万匹马,不过史进确没有想到大宋的马政会烂到这个地步,清查了所有官营马场,发现本来账册上有了五六万匹马,实际上确只收拢了不到八千匹,其中大部分还只能用来拉车驮东西,能用来当战马的还不到一千匹。

史进曾经看到过一些宋吹和宋黑的论战资料,宋吹说大宋因为大量养马地的丢失,所以缺少骑兵,才导致的外战不利,宋黑就说,大宋有马政,最高峰的陈尧叟时期养马有二三十万匹,应为养马太多宋仁宗时期向宗敏曾经多次上书要卖掉一部分马来填补军费亏空。

所以史进觉得山东河北等地虽然不是最适合养马,但是在大宋也是比较好的养马地了,河北黄河经常遭遇灾害,所以马只能放在山东养,这样山东存栏的马怎么着也得有个几万匹吧,结果竟然收集了半天就这么一点收获。

这不禁让史进为整个大宋的前途担忧,要是全国都是这样,那大宋已经烂到了什么地步?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王安石变法的时候当时力主裁撤马政,王安石合并边军马军的事情宋史上有记载,把十八万规模的大宋骑兵裁撤到了十万。更是裁撤大宋所有马政只留下沙苑监。

据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记载

吴冲卿、蔡子正等为枢密副使,上言请废河南北监牧司,文潞公为枢密使,以为不可。元厚之为翰林学士,与曾孝宽受诏详定。厚之计其吏兵之禄,及牧田可耕种,所以奏称“两监岁费五十六万缗,所息之马用三万缗可买。”诏尽废天下马监,止留沙苑一监,选其马可充军马用者,悉送沙苑监;其次给传置;其次斥卖之。牧田听民租佃。仍令转运司输每岁所省五十三万缗于市易务。马既给诸军,则当给刍粟及傔衣粮,所费甚广。诸监马送沙苑者止四千余匹,在道羸瘠死者殆半。国马尽于此矣。时熙宁八年冬也。

反正作为政敌的司马光把责任全部推给了王安石,反正不管怪谁,从现在史进的亲身经历来看,至少北宋的马政基本上就是这样的纸面上瞎说,实际上啥都没有。

大宋朝廷上下自然不是个个都是傻子,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大家对于马政废了都是心知肚明,所以每遇到战事,都是从各地买马用来装备骑兵。

仁宗天圣四年九月,三司言乞收市准备在京马料万数至多。帝问宰臣“诸坊监牧马几何?”王曾曰“今来比之五代,马数倍多,刍秣之费,岁计不下数百万。盖措置利害,未得其要。若将向西逐次估买入中官马立定分数,自今取便于民间市易,可三二年,大有蕃育,急缓取之,必无阙用。如此,公私皆便。”帝深然之。

意思就是自己养不如放给百姓养,买着还方便,典型的市场经济思维,关键是皇帝也觉得这样是对的,所以一到打仗大宋就开始用钱或者地来招兵,大概就是一顷地招一个能骑马的弓箭手,要是能自己带马来的,就多给三十亩地。

第二个来源就是从民兵中借调,大宋民间虽然一直缺马,但是并没有缺到市面上看不到马的地步,所以民兵之中反而会有一定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