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三十五章 英才济济龙凤姿(2 / 3)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伺机反攻,夺回失地。”

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而“签帅”一词,显是开玩笑之语。

诸吏听得他的话,临汾失陷这个消息所带来的一点不安,愈是消散,好几人陪着轻笑出声。

一个年纪比豆卢宽稍大点的吏员沉吟了稍顷,说道:“殿下,料李善道攻下临汾县后,必会继续北进,接着攻打霍邑。诚如殿下所言,临汾之得失,不足为要,但霍邑却不能再失了。我军离龙泉郡渡口,还有三日路程。为防意外,仆愚见,可急令李公等,务必坚守霍邑。”

这吏的个头不如豆卢宽、长孙无忌,中人身高,却一双眼,细而具神,眼睛细长而有光彩,瞳孔明亮如凤目,面部轮廓圆润,下颌丰满,鬓秀须雅,穿着一件素色的袍服,气质温雅,虽是身在风尘仆仆的行军途中,观之风神内蕴,颜温气清,让人一见便生好感。

其人便是早前曾被李善道向清河房氏族人询问过,现为李世民大元帅府记室参军的房玄龄。

房玄龄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他的父亲,著名学者房彦谦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十八岁时,齐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县尉。隰城,是西河郡的郡治。也因此,李渊起兵后,他投从了李渊,之后一直到现在,都在李世民帐下为吏。

房玄龄的提议深得李世民之心,他颔首表示赞同,便就令道:“传檄我堂叔、三胡,河东此战,能否得胜,眼下关键,就在霍邑。必得在我军到龙泉郡前,将霍邑守得如铁桶一般,断然不可有失!如若有失,虽宗属之情、骨肉之亲,世民之法,不可废也,亦按军法严惩。”

即有一吏,取纸笔出来,按照李世民的意思,撰写了军令一道,呈与李世民,审核无误后,落下印章,快马送出。

——这起草军令之吏,年亦三十余,名儒颜之推之孙,尝被杨素惊叹的才士颜师古是也。

颜师古其先本居琅邪,世仕江左,及其祖颜之推,历事周、齐,齐灭,始居关中。颜师古本人早年仕隋,政绩突出,寻坐事免,归长安,十年不得调任新职,家贫,以教授为业。李渊起兵入关中后,他因他早前的长吏薛道衡与李渊有旧,便和长孙无忌等一样,也到长春宫谒投,现任李世民秦公府的文学。但与长孙无忌等有所不同的是,他非一人现为李世民属吏,其父颜思鲁、其弟颜相时当下都任职李世民帐下,其父为记室参军,其弟与他同,亦为文学。

待檄文送出,房玄龄旁边的又一吏员,进言说道:“殿下,‘兵贵神速’,霍邑若失,则既定之策,恐将难以再得施展。今虽已令李公等严守,仆之愚见,我军仍不能掉以轻心,宜传令各部,加快行速,以期尽快抵达龙泉郡。并可令骑兵一部,先行赶往。”

此吏的年岁比房玄龄小些,大约三十三四岁,身高、相貌都不突出,却自有一股英爽之气,不失儒雅,举止言辞干练,乃京兆杜氏之后人,名杜如晦。现为李世民帐下法曹参军。

李世民从谏如流,便下令:“就按参军所议,传令各部,加紧行军。同时……,嗣昌兄,选精骑一部,令郑仁泰、杜君绰统之,轻装先行,两日内赶到龙泉。霍邑如果遇急,急驰往援。”

“嗣昌兄”者,柴绍也。嗣昌,是柴绍的字。

郑仁泰、杜君绰皆是李世民帐下敢战的骑将。

柴绍是李世民的三姐夫,今年亦三十多岁,他家就在临汾,不过其族早就迁居长安。

柴家也是隋之贵族,其父曾为废太子杨勇的东宫右内率,——右内率是近侍武官,掌备身以上的禁内侍卫,他自身曾为杨广长子,已死的元德太子的千牛备身。其出身将门,自幼便矫捷有勇力,以抑强扶弱而闻名,善骑射,李渊初起兵时,他被任为右领军大都督府长史,兼领马军总管,歼灭宋老生部、下临汾、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