盏元代琉璃盏,感受着它的沉稳与坚韧。
“你说得对。七百年前,张舜甫能够用简陋的工具创造出这样的精品,我有什么理由轻言放弃?”
第二天,她调整了配方和烧制工艺,终于成功制作出理想的作品。当那盏融合古今的琉璃灯亮起的瞬间,整个工作室都被温暖而神秘的光芒笼罩。琉璃的质感既通透又厚重,光影在墙上绘出莲花的轮廓,宛若时空的对话。
“太美了!”前来参观的好友们赞叹不已。
程曦的“梨园灯影”系列一经推出便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因为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因为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故事。一家博物馆甚至提出合作邀请,希望将元代琉璃盏与她的现代作品共同展出,展现传统工艺的流变与发展。
展览开幕那天,程曦特意带着全家老小一同前往。在展厅中央,那盏元代琉璃盏静静地陈列在特制的展柜中,旁边是程曦创作的系列作品。古今对话,相映成趣。
“小姨,那就是我们家的宝贝吗?”小女儿指着琉璃盏问程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不完全是,”程曦柔声回答,“它不只是我们家的,它是属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宝贝。我们只是暂时的守护者。”
皓辰握住她的手,眼中满是骄傲与理解。
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题为“信之光”的大型琉璃装置。程曦以元代琉璃盏为灵感,创作了一组由大大小小的琉璃盏组成的灯群,光线透过层层琉璃,在墙上投射出若隐若现的“信”字影迹。观众行走其间,仿佛穿越在古今交织的光影长廊中。
一位白发苍苍的文物专家在装置前驻足良久,对程曦说:“我研究元代琉璃几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富有创意又尊重传统的现代表达。你不仅理解了它的形,更领悟了它的魂。”
程曦眼眶微热,她知道,自己终于真正理解了传承的意义。
夜深人静,全家人都已入睡。程曦独自来到书房,再次捧起那盏元代琉璃盏。月光下,琉璃深处的蓝色仿佛更加深邃,那些细密的开片纹路像是时间的年轮,记录着无数个这样的夜晚——元代的匠人在灯下打磨,先祖在战火中守护,外婆在老宅中擦拭,而今她在都市的书房中凝望。
“我会继续传递下去的,”她轻声对琉璃盏说,如同立下一个新的誓言,“不仅通过我的作品,更通过对孩子们的教育,让这份‘信’的精神永远流传。”
窗外,城市的灯火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程曦想起外婆曾经说过的话:“老物件不说话,但它们记得所有故事。”现在她明白了,这盏默然不语的琉璃盏,守护的不仅是一份契约,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美的追求,对承诺的坚守,对文明的珍视。
这份精神,如同琉璃中永恒的光芒,穿越古今,连接彼此,永不熄灭。而她也确实如自己所愿,成为了这契约的践行者和传递者,让这份名为“家”的温暖与文明的火种,生生不息,温润绵长。
琉璃盏在她手中微微发暖,仿佛在回应她的誓言。七百年的时光在这一刻交汇,然后继续向前流淌,流向更远的未来。
程曦将琉璃盏轻轻放回锦盒,却不急于合上盖子。她凝视着那片深邃的蓝,忽然想起明天是儿子的十岁生日。一个念头如星火般在她心中点亮——是时候让这件传承了七个世纪的宝物,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它的使命。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帘,程曦已经坐在工作台前。她取出一张特制的半透明纸,小心翼翼地将琉璃盏倒扣在上面,用银色铅笔细细拓印盏底的匠人落款“张舜甫”三个字。接着,她轻点一盏印泥,将琉璃盏外壁的缠枝莲纹分段拓印下来。那些蜿蜒的曲线在纸上舒展,如同穿越时空的密码。
“你在做什么?”路皓辰揉着惺忪的睡眼走进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