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小说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页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569章 玻璃盏(3 / 4)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在准备给你的生日礼物。”路皓辰微笑着将程曦揽到身边,“你看,这是咱们家传了七百年的琉璃盏,今天,咱妈要把它的故事继续讲下去。”

她取出一块准备好的琉璃料,在儿子的注视下,开始演示古老的琉璃工艺。当炽热的琉璃在吹管前端渐渐软化,皓明的眼睛亮了起来:“像在吹泡泡!”

“对,但要小心控制呼吸。”程曦引导着儿子,一起完成了一个小小的琉璃瓶。虽然造型朴素,却蕴含着特殊的意义。

傍晚的生日宴上,当皓明拆开那份特别的礼物时,惊喜地叫出声来。那是一个精致的琉璃镇纸,内部封存着程曦拓印的缠枝莲纹和匠人落款,下方还有一行小字:“信之传承,始于足下。”

“这是从元代琉璃盏上取样的纹样,”程曦向围拢过来的亲友们解释,“我想,传承不应该是将宝物束之高阁,而是让它的精神活在当下。”

这个举动启发了在场的许多人。程曦的表妹,一位小学教师,忽然拍手道:“曦姐,能不能让我们学校的孩子也来看看这件宝物?我们正在教授传统文化课程。”

于是,一场特别的“流动博物馆”活动在社区悄然兴起。程曦带着琉璃盏的拓片和照片,走进校园,讲述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孩子们用彩笔临摹缠枝莲纹,用黏土制作自己的“琉璃盏”,在游戏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更令人惊喜的是,程曦的叔叔,一位退休的老工程师,在听完琉璃盏的故事后,翻出了一本泛黄的家谱。“咱们家祖上也是匠人,”老人激动地指着谱系图,“明代时出过琉璃匠,说不定和这件盏还真有些渊源。”

他主动请缨,利用自己的工程学知识,为琉璃盏设计了一个恒温恒湿的智能展柜。这个展柜不仅能够精确控制保存环境,还安装了微型摄像头,可以实时记录琉璃盏的状态。

“叔叔,您这是让七百年后的科技,守护七百年前的智慧啊。”程曦感动地说。

老人呵呵一笑:“传承不就是这么回事吗?老树发新枝。”

一个周末的午后,程曦正在整理琉璃盏的研究资料,门铃响了。来客是一位银发老者和一位年轻人。老者是国内着名的文物专家杨教授,年轻人则是他的研究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程女士,我们通过博物馆了解到您收藏的这件元代琉璃盏,”杨教授开门见山,“我们正在进行一个元代琉璃工艺的研究课题,您的这件藏品可能填补一个重要空白。”

在仔细鉴定了琉璃盏后,杨教授激动地确认,这确实是元代匠人张舜甫的代表作,而且很可能是现存唯一一件保存如此完整的作品。

“您看这里的釉色变化,”杨教授指着盏身的一处细微的色泽过渡,“这是元代特有的‘窑变’工艺,后世很少能复制得如此自然。”

更令人惊喜的是,随行的研究生利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对琉璃盏进行无损检测时,发现了一个隐藏更深的秘密——在盏底的胎土中,竟然混合了细微的金属颗粒,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信义传家”四个古体字。

“这是匠人的匠心独运啊,”杨教授感叹道,“这些金属颗粒不仅不影响琉璃的质量,反而让胎体更加坚固。张舜甫这是把信念烧制进了作品中。”

这个发现让程曦震撼不已。她意识到,这盏琉璃盏所承载的,远比她想象的还要厚重。

随着研究的深入,程曦与杨教授团队合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元代琉璃工艺的论文。这些研究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更为当代琉璃工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参考。

而最让程曦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的孩子们也找到了自己与传统文化连接的独特方式。女儿迷上了传统纹样,用稚嫩的画笔创作了一系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